信息之美(修訂版)─

Information is Beautiful

作者:David McCandless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12/01

書籍關鍵字:大數據資訊、圖示


內文簡介:


  我們生活在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每一分、每一秒,我們都能從電視、報紙或網際網路上獲得資訊。我們甚至來不及思索,就已經被這些資訊淹沒。所以,我們需要一種新的方法來發現資訊的美和樂趣。

  本書作者花費了數年時間,整理了幾百個圖像資訊設計案例,歸納出一系列視覺主題,希望通過這些案例告訴讀者,如何使資訊的視覺效果與資訊關聯,以及與這些資訊相關的事實,讓資訊設計更有意思,也讓資訊決策更高效。本書適合圖像、資訊、設計相關工作者及愛好者在學習和研究時使用。


(摘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關於David McCandless與他的「Information is Beautiful」網站,可見下方連結─


https://informationisbeautiful.net/

星際穿越:電影背後的科學

作者:瑞克‧愛德華茲、邁克爾‧布魯克斯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22/08/01

書籍關鍵字:科學、科幻、電影


內文簡介:


  以圖文並茂的形式,深入剖析十部經典科幻電影,帶你開啟探尋科學的奇妙之旅!

  量子物理學博士與劍橋大學科普作者強強聯合,從《異形》到《侏羅紀公園》,再到《駭客帝國》、《星際效應》,每一章都有特別的主題,涉及天體物理學、神經科學、心理學、植物學、人工智慧、進化論等多種科學領域,展現前沿領域的奧秘。

「我們能實現時間旅行嗎?」

「黑洞裡面到底是什麼模樣?」

「病毒能把人變成喪屍嗎?」

「我們活在虛擬世界裡嗎?」


本書風趣又嚴謹地討論了這些讓人十分好奇的問題,讓人在科學研究、科幻和電影的邊界輕鬆漫遊,是充滿探索精神的讀者以及科幻電影愛好者不能錯過的佳作。


(摘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然後你就死了:被隕石擊中、被鯨魚吃掉、被磁鐵吸住等45種離奇死法的科學詳解

作者:柯迪・卡西迪、保羅・道爾蒂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18/05/10

書籍關鍵字:冷知識、探索、推理


內文簡介:


  當史蒂芬.金遇上史蒂芬.霍金,以最嚴肅的科學家精神,探究最滑稽、最荒謬、最悲慘的死法!

  跳進黑洞裡?搭飛機遇到窗戶脫落?慘遭丟進火山口當祭品?參觀洋芋片工廠時掉入機器中?

  一一然後呢?


  「老實說,你不經意讀到訃聞時,是不是會忍不住直接跳到文末,看看人家是怎麼死的?要是發現上面根本沒解釋,或只以『意外身故』模糊帶過,是不是覺得失望透頂?這可憐人是在冰泳時凍死的嗎?被小行星壓扁的嗎?還是被鯨魚吞掉?有時候訃聞根本沒講。就算別人告訴你死因,在訃聞中寫了令人玩味的細節,例如『不幸遭到巨大磁鐵殺害』,之後報導又跳到死者身後留下的近親。你只好獨自納悶,磁力竟然會致命。他們怎麼可以跳過最有趣的部分不寫呢!我們了解你多麼失望,決心要解決這問題。就算訃聞再詳盡,我們也會把沒說的接續下去。」


◆ 被關進棺木中活埋,可以存活多久?

◆ 為什麼大白鯊咬掉你整條腿,會比扯掉一塊肉好?

◆ 如果非得困在某個封閉空間:電梯、飛機輪艙、冷凍庫,要如何選擇,才能死得比較不慘?

◆ 一直賴床也會死?要吃多少餅乾才會死?多久不睡覺會小命不保?

◆ 這本書可能摧毀你、書店,甚至整座城市?


  舊金山著名探索博物館資深駐館科學家保羅・道爾蒂與作家柯迪・卡西迪聯手探究四十五種離奇死法,這些情境有的看似異想天開、有的確有其事,作者採用某些勇者的親身經驗(或驗屍報告),例如乘坐木桶滑下尼加拉大瀑布、把手伸進分子加速器,或讓蜜蜂螫咬睪丸。

  有些情況缺乏第一手資料,例如跳進黑洞或挖個從美國通到中國的地洞鑽進去,因此參酌軍事、醫學、天文物理學報告及假說,或者某些好奇教授的研究(像是香蕉皮到底有多滑)。除了目睹五花八門的精彩死法,也能習得千奇百怪的冷知識(例如,遭蜂群攻擊時,寧願沒穿褲也不能沒戴面罩;如果必須在核爆末日後生存,每天必須吃一百四十四隻蟑螂才能存活),更可獲取寶貴的求生法則(例如,進行時光旅行時,首選年代是三億七千萬年前;沒穿太空裝就離開登月小艇時,千萬別大吸一口氣憋著)。

  作者旁徵博引,從物理學、天文學、解剖學等多元角度描繪各種死法、剖析致命情境的前因後果,內容兼具知識性與娛樂性,宛如暢銷科普書《如果這樣,會怎樣?》融合《絕境求生手冊》,令人時而捧腹大笑,時而膽顫心驚。


▍作者表示:如果您嘗試我們提到的情況,例如從太空站高空跳傘、燕式跳水進入黑洞,或是躍入火山,您的經驗未必和我們所描述的一樣,甚至更糟的是,您根本沒死。若是如此,請容我們誠摯道歉。屆時請不吝告知,本書再版時將予以修正。


★推薦好評★


我個人反對搭飛機和搭電梯,還不願承認有一堆事情不敢做,這本書很奇怪地讓我心理舒暢許多。很棒的一本書,滿是新鮮的奇聞軼事和有趣的分析。海倫・菲利浦斯可比瑪格麗特・愛特伍和羅麗・摩爾,善於揉合奇詭事物、狂想與日常,重塑為出人意料的故事。

──阿里‧艾默沙維,《打臉爛邏輯!:別再被這些話術唬弄過去》作者


詼諧機智的一本書。科學解釋生動迷人又精彩。這本選集歡樂且令人毛骨悚然,結合基本人類生理學、核融合、量子物理、流體力學等等角度,清楚且熱情地解析。可輕鬆吸收的科學知識加上黑色幽默的寫作方式,讓讀者欲罷不能,證實科學一點也不枯燥乏味。

──《書單雜誌》


(摘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人類的旅程:財富和不平等的起源

作者:奧德.蓋勒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22/10/05

書籍關鍵字:人類學經濟學大歷史觀


內文簡介:


  自智人出現的近三十萬年來,縱然技術不斷進步:狩獵採集技能精進、灌溉及耕種法創新、文化藝術進展、國家武力益發強大……然而,人類一直生活於瘟疫和饑荒頻仍、平均壽命很少超過四十歲的勉強維生邊緣。


  對此,馬爾薩斯提出《人口論》,指出人口太多(按等比級數繁衍)、糧食太少(按等差級數增加),兩者成長不同步,新增糧食餵飽不了嗷嗷待哺的新增人口,就會導致饑荒或戰爭,並且出現貧困和人口減少等情況。


  然而,馬爾薩斯的困境到十八、十九世紀的工業革命被打破了。人類的技術進步踏上臨界點,物質豐裕程度甩開了人口成長幅度:世界人口增為七倍,人均所得則成長十四倍,也就是說,三十萬年來,人真正活出了富足、安康、長壽的高水準生活。


  是什麼改變了人類的命運?蓋勒以經濟學觀點提出,問題不只在技術進度,更重要的是人力資本的價值提高——工業革命的技術要求之下,工人必須具備技能與知識,父母必須投資子女教育,因此選擇少生孩子。而當男性不再是勞動力的唯一來源,讓女性(也是勞動力)多生孩子的代價變高了,又進一步壓低了生育率。就是這個人口學的變遷,造就人類掙脫了馬爾薩斯力量的束縛,達成經濟的飛躍成長。


  然而,為什麼世界上的某些地區比其他地區更加富裕?


  過往的解答往往聚焦在工業革命後,西方國家挾傳資本和船堅砲利殖民東方/南半球的剝削結果,然而,除此之外,蓋勒提出幾大因素:遷徙距離(依遠古人類祖先從東非出走的距離,距離近者人口多樣性高,利於創新,例如16世紀的中國;距離遠者人口多樣性低,抑制創新,如同時期的大洋洲和美洲)、地理條件(土壤和氣候適宜大型農園,利於土地菁英與榨取式體制,如中南美;相對則利於商人、企業家與包容式體制,如英國)、文化(家族關係越熱絡,減少對公共目標合作的意願,如南義大利;積極參與政治、貢獻社區活動,如北義大利)、政治制度(如北韓、如南韓)、社會多元性(需要比例恰當,例如非裔和歐裔美國人交流融合出搖滾樂;過度卻會有種族衝突)。


  那麼,現在的我們要如何讓人類更富裕、也更平等?


  縱然科技發展、經濟成長讓數十億人脫離貧、病、亂之苦,但也帶來全球暖化這項新危機,甚至有人提出有必要減緩經濟成長的腳步。蓋勒提出,除了創新環境永續的技術,重點還是在「人口轉型」,亦即降低生育率(包含促進性別平等、提供教育機會、供應避孕工具等),減少人口爆炸對環境造成的負擔。


  財富、平等以及人口的變遷,帶我們從過去走向未來。《人類的旅程》由給我們一個展望未來的全新角度——由經濟學的觀點看來,性別平等、教育投資以及多元化(與社會凝聚力的平衡),是人類物種未來普遍富足的關鍵。人類的旅程的下一步,我們即將啟航。


(摘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昨日世界:古生物學家帶你逆行遊獵五億年前的世界,16個滅絕生態系之旅

作者:湯瑪斯.哈利迪

出版社:鷹出版

出版日期:2022/10/05

書籍關鍵字:深度時間、地球歷史、古生物


內文簡介:


  湯瑪斯.哈利迪是伯明翰大學一位優秀、年輕、榮獲獎項加持的古生物學家。《昨日世界》是他的處女作。


  全書以更新世猛犸象、穴獅與鹿、狼及熊並肩共存,2萬年前最晚近一次冰河期的阿拉斯加開始,讓我們看見當時的生物面臨怎樣的環境變化與困境,導致一個生態系統隨之消失。《昨日世界》以十六個章節分別介紹十六個滅絕生態系統,若說當今地球生態系統是我們的故鄉,過去滅絕生態系就是異域,那麼作者就是引領讀者從家園(今日)出發,一路倒溯至原始多細胞生物剛開始出現的五億五千萬年前,展開這趟逆行遊獵之旅。


  在書中,作者善用自然書寫的抒情筆法,進行了一場時光旅行。哈利迪帶領讀者回到特定時期的特定地點,之所以選擇這些地點,是因為它們在當今地球上留下了獨特的遺跡,再以靈性詩意的筆觸描繪出當時地貌、讓人感覺似曾相識的奇特生物、這些生物的互動模式、大氣結構、植物樣貌,牠們剛剛發生了哪些事、接下來又將面臨哪些問題,讓一切彷彿復活般歷歷在目。


  在這場時光之旅中,我們去到侏羅紀看到長達七百公里的玻璃礁;回到530萬年前的地中海是一個乾涸的含鹽盆地,看見它如何迅速回填海水;並去到4100萬年前的南極熱帶雨林。我們將發現,人類的存在在這驚人故事中現身的時間何其短暫,而我們現在所經歷的生態系相對來說如此新生,正在成形中,同時也快速變化中。

  以科學建立的考古事實為骨、作者以靈性抒情的筆觸和豐富的想像力賦予生命,將安靜的化石紀錄和複雜的科學研究,帶入生動、多彩的三維世界,讓滅絕的生態系躍然紙上,再次復活。


  作者採用的保育古生物學的視角,旨在提醒我們,地球從來都在不斷的生滅當中,至今也仍在不斷形成當中。從過去的生態系統的生滅,我們理解到今日認為理所當然的景觀都並非理所當然,沒有它們,沒有我們,生命仍會繼續。因此,我們也當對地球當前面臨的種種環境生態問題有所體悟,從中學習面對我們今日家園的智慧。


(摘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科學插圖:從15 世紀至今的視覺化知識史

書名:Science Illustration. A History of Visual Knowledge from the 15th Century to Today

作者:Anna Escardó

編輯:Julius Wiedemann

出版社:TASCHEN

出版日期:2022/09/13

書籍關鍵字:科學史插圖視覺化繪圖


內文簡介:


  科學與插圖一直攜手同行,不僅科學界,普通大眾也從早期歷史開始就使用圖像來理解自然現象。此外,從伽利略到愛因斯坦,我們的現代史是在藝術的關鍵支持下以及它所貢獻的所有洞察力下書寫的。這本書收集了 300 多幅科學繪圖,從原始草圖到技術圖紙,從細緻的手繪插圖到電腦生成的圖像。

  始於 14 世紀的西方科學革命將人類推向了一種全新的方式來理解自然和我們周圍的世界的行為方式。無論是由病毒引起的疾病,還是浩瀚的宇宙星系,一支新的專業大軍將他們的思想轉向以理論和證據之間的辯證法來解開和重塑我們的經驗世界。插圖領域與知識的發展密不可分,這可以從本書中展示的由專門從事這一綜合領域的科學家和藝術家創作的宏偉作品中看出。

  在這裡探索 700 多位科學家的工作,以及解剖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力學和許多其他科學領域的 300 多項發現,通過將它們變為現實的視覺作品。結合詳細的文字解釋其科學意義,本書中的插圖介紹了安德烈亞斯·維薩留斯、艾薩克·牛頓、瑪麗·居里和羅莎琳德·富蘭克林等先驅科學家的工作。視覺化繪圖本身展示了從 15 世紀至今改變遊戲規則的想法和發現,特別是包括伽利略的月球水彩畫、布爾格利無與倫比的人體解剖學和外科地圖集、弗洛倫斯·南丁格爾的統計圖表來表明戰爭傷亡,以及愛因斯坦快速潦草的想法因為他的廣義相對論。

  許多科學發現都是反直覺思維的結果,為了將他們的工作形象化,科學家們必須與集體知識的資源聯繫起來,進而將新資訊傳達給人們。這本書適合所有不斷驚嘆於我們世界的奇蹟並希望通過用於展示科學理解進步的非凡插圖來了解更多資訊的人。


(摘自「亞馬遜網路書店」)




如何避免下一場大流行病

作者:比爾‧蓋茲

出版社: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06/29

書籍關鍵字:COVID-19流行疾病公共衛生


內文簡介:


被疫情改變的我們,應該如何掌握未來?這本書幫助你看清從台灣到世界,在這場世紀之疫危機背後的轉變與契機。


為什麼疫苗誠可貴,但解藥才是終結疫情的關鍵?

為什麼疫情大爆發時,便民快速的大量篩檢是上策?

為什麼救災必須超前部署,保守行事會出大事?

為什麼孩童的新冠感染率甚至比50歲以上成人還高?

為什麼改善通風比噴酒精擦拭物品,更能預防新冠?

蓋茲用新視角解答你所擔心的問題,闡述與你息息相關的未來趨勢。


不只要防疫,更要對生存環境保持敏銳。


新冠疫情衝擊各行各業,造成許多人的生命與生計陷入雙重危機,但疫情造成的恐慌與挑戰,仍只有少部分被解決,絕大多數的問題都還沒有答案。蓋茲結合全球頂尖專家的研發成果、非營利組織對抗致命疾病與傳染病數十年的經驗,以有理、有據的科學知識詮釋被政治口水簡化的重要資訊,揭露全球疫苗與藥物最新發展,並提出前瞻預測與分析,幫助讀者以全知視角,看見新冠疫情後,未來趨勢的全貌。


這是人類社會遭到極大破壞的時期,也是迸發巨大改變讓未來變得更好的時期。人們的命運相連,不論是個人、家庭、企業或政府,當疫情長浪來襲,經濟與關係變得更脆弱時,創新的思維與做事方式,以及善用安全有效的最新科技,永遠是對抗恐懼與處理危機最好的解方。


本書每章說明一個必要的防疫步驟,這些步驟加起來,就是終結大流行病威脅的整體計畫,這個計畫不只可避免壞事發生,更將加速衛生醫療、數位科技、元宇宙經濟走向長期成長。在科技與疫情催化下,數位應用在許多領域都開始突飛猛進,當前工作場所的變革,只是各個領域變化的前兆,數位化終將以各種方式改變所有人的生活,每個人都必須重新思考以往的做事方法。最好的防疫政策,也是個人最大轉型、各行業加速成長的契機;個人、企業、政府,都需建立新能力,才能在未來生存與繁榮。


本書介紹短片


(摘自「誠品線上」)


從資訊地圖看台灣

作者:王昱堯賴進貴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2/08/04

書籍關鍵字:視覺化地圖臺灣


內文簡介:


▶ 屏東為什麼盛產洋蔥和紅豆?大湖的草莓為何這麼有名?

▶ 怎樣從核能公投結果的空間分布,重新思考核四議題?

▶ 全臺竟然這麼多以「中正」、「中山」為名的村里和學校!

▶ 年均雨量圖除了顯示陽明山的降雨量最大,還透露什麼訊息?

▶ 「去糖廠吃冰」是許多人的美好回憶,那些糖廠還在嗎?

▶ 歷年各地選民對政黨的偏好有何變化?得票率地圖告訴你!

從環境、經濟、教育到政治

超過100張資訊地圖 × 資訊圖表

述說一個個臺灣的在地故事

這是一本「資訊地圖」的書,讓你從空間的角度,一目了然各種議題的基本知識;這也是一本「臺灣議題」的書,讓你透過不同觀點,再次發現這座島嶼的精采故事。

身處網路時代,我們每天接收的數據或資訊,已是過去的數百倍以上。但這麼多訊息,對我們了解這塊土地究竟有多少幫助?本書作者認為,即使我們被各種資訊環繞,但對事物的理解,有可能不會更清晰,而是更模糊。於是希望以視覺化的資訊地圖,提供一條探索臺灣的新路徑,你將發現:許多看似跟地理空間無關的主題,其實藏著有趣的訊息!

全書包括自然環境、人口族群、產業經濟、教育政治等10大主題,不僅選擇臺灣人最關注的議題或最新事件,且以短文搭配滿版地圖的形式呈現,滿足現代人講求的高效閱讀方式,也讓讀者重新認識臺灣的多元面貌,甚至按圖索驥,進一步尋找其他的臺灣在地故事或被人們忽略的資訊。


(摘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寶寶的物理學

作者:克里斯.費利

出版社:世茂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8/09/5

書籍關鍵字:物理學、量子力學、量子通訊、量子糾纏、20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寶寶的物理學》是一套由澳洲雪梨大學量子物理學家及數學家克里斯‧費利教授所編寫的系列套書,一開始創作這套書籍,是為了向自己的孩子解釋高深的量子物理學等科學、數學知識,而出版了一系列專門給嬰幼兒看的物理學科普繪本,期望能將複雜的物理和數學理論,用非常淺顯的文字和簡單的圖片傳達給孩子。


(摘自誠品線上)

量子物理史話(全新版)

作者:曹天元Capo

出版社:八方出版

出版日期:2014/03/21

書籍關鍵字:量子量子力學、2022年諾貝爾理學獎


內文簡介:


「不過,西元1927年這場華山論劍,愛因斯坦終究輸了一招。並非劍術不精,實乃內力不足。」──曹天元Capo


  你能想像有人這樣寫量子力學史論嗎?全世界最天才和最大膽的物理學大師們,在科學界的巔峰盛會聚首一堂時,那會是怎樣的情景呢?本書作者以新生代觀點,將一場又一場國際物理學大會描寫成武林大會般腥風血雨的論戰不斷,科學巨擘愛因斯坦就像是雄霸武林盟主寶座多年的大宗師,而新成立的量子論正如一個江湖新門派,讓許多物理高手如波耳、海森堡、包立紛紛投到門下,一再挑戰愛因斯坦古典物理學的盟主之位……引來更多的論證及反擊:


‧諾貝爾物理 得主波耳──「愛因斯坦,別指揮上帝應該怎麼做!」

‧《時間簡史》作者霍金博士──「上帝不但擲骰子,他還把骰子擲到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去!」


◎娛樂化的科學歷史!


  說起名留歷史的科學家們,往往只是教科書上死板板的名詞,但本書作者以最人性化的筆法描寫,每位科學巨擘的性格鮮明,躍然紙上,像是:小器又斤斤計較的牛頓怎麼成為科學巨人;量子的創始人普朗克卻被自己離經叛道的思想深深困擾,變得畏縮不前;一頭亂髮仍掩不住眼中堅決的愛因斯坦,如何力抗量子論的歷史洪流……


◎量子理論的演義故事!一部量子物理史話,就像一部高潮迭起的武俠小說!


  二十世紀初量子理論才被發現並且發揚光大,更造就不少物理科學家練就成名絕技而歷史留名。本書作者以活潑的說書方式,將歷屆國際物理學大會描寫成宛如一場又一場的武林大會,呈現這些偉大科學家們如戲般的人生故事,建構出科學界精彩絕倫的歷史演義故事。


  本書適合任何有中學基本物理概念的讀者。只要對科學和歷史有一點興趣,我們都誠邀你同行。或許,你將收穫一次人生中難得的奇妙體驗。


(摘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尼安德塔人: 尋找失落的基因組

作者:施溫提·柏保(譯者:鄧子衿)

出版社:夏日出版

出版日期:2015/02/04

書籍關鍵字:基因定序古人類尼安德塔人、2022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內文簡介:


只有細胞核基因組,能夠告訴我們人類演化的完整故事


  是什麼,讓我們成為真正的人類?尼安德塔人的基因是一扇獨特的窗口,讓我們能藉此一窺我們人族親戚的生活,同時也可能解開一個謎團:「為何尼安德塔人滅絕,而人類活了下來?」


  2010年,瑞典遺傳生物學家施溫提·柏保宣布完成尼安德塔人基因組定序,從此人類演化研究邁入新紀元。在《尼安德塔人》這本書中,施溫提·柏保描述自己在25年漫長的研究中所進行的工作,並敘述為了找出人類和近親尼安德塔人之間遺傳差異,最終獲致的成功,以及期間所付出的極大努力。


  施溫提·柏保從1980年代研究埃及木乃伊開始,不斷試驗萃取絕種物種DNA的技術,排除古代DNA污染問題,建立可靠重建DNA準則,最終使用在重建人類演化史的聖杯上,定出共有三十億個核苷酸序列的尼安德塔人基因組。


  由於演化人類學及古生物學家對於現代人類起源以及與尼安德塔人的關係,一向頗多爭議,施溫提·柏保的研究透過基因組的分析,打破許多人對遺傳學真能對人類學有所貢獻的疑慮,解開人類演化之謎。更驚人的是,他發現尼安德塔人並沒有滅絕,所有現代人類體內都帶有尼安德塔人的基因,也就是說,我們都是尼安德塔人的後代。這個發現讓人不得不重新描繪人類演化的歷程。


  這是一個關於深具遠見的科學家與科學研究本質的故事,對於「我們是誰」這個基本問題,提供了豐富的見解。這也是一本好看的實驗室文學,科學家在探索科學真相時理論上的思辨,不斷檢驗實驗成果並尋求出路時的波折連連,實驗室成員的互動以及與科學競爭團隊的競合,將科學工作的第一手資料極為生動地記錄下來。


(摘自「誠品線上」)

化學課/ Lessons in Chemistry

作者:邦妮.嘉姆斯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09/05

書籍關鍵字:小說、化學、兩性平權


內文簡介:


1960年代加州。化學家伊莉莎白·佐特成為單親媽媽後主持人氣電視烹飪節目,追隨者與日俱增。她教女性做飯,激勵她們勇於改變現狀,但有人不樂見這樣的事發生⋯


1960年代,聰明、幽默的化學家伊麗莎白在全是男性的化學研究室上班,而這裡對於兩性平權的觀念可是一點也不科學、不進步,除了凱文伊凡斯、一個寂寞的諾貝爾提名候選人,正因如此,他們之間開始產生真正的化學效應…...


但一切就像科學一樣,實驗有時候會失敗,也有可能會出乎意料,幾年之後,伊麗莎白成為單親媽媽,還因為上了知名料理節目Supper at Six意外爆紅,隨著她的知名度提高,反對的聲浪也隨之出現,伊麗莎白才發現,原來她真正在教授的不是廚藝,而是鼓勵女性改變她們的自我定義。

(摘自「誠品線上」)

丈量人類世:從宇宙大霹靂到人類文明的科學世界觀

作者:陳竹亭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2/09/10

書籍關鍵字氣候變遷、地球歷史、人類世


內文簡介:


  第一本講述人類世主題的本土科普創作,認識當代最重要環境議題的最佳入門讀本!


  人類世,是地球的危機還是轉機?立足本土,放眼宇宙,思考人類存亡的終極挑戰。


「人類世」是一個地質年代上的時間尺度,最初由諾貝爾獎得主克魯琛提出,地質年代大多是由自然事件所決定,然而近代科技發展卻造成全球暖化、生物滅絕、臭氧破洞等全球性的環境巨變。「人類世」指的就是人類以單一物種之姿,開始有能力來撼動、干擾大自然過程的時期。


本書是提供國內中學及中學程度以上,從自然史觀點介紹「人類世」的本土科普讀本。首先從宇宙、太陽系到地球,宏觀地認識我們的自然環境。接著談生命和人類的演化,回顧人類遍布全球、發展文明的歷史。也從台灣觀點出發,介紹南島語族的大遷徙,勾勒出台灣在人類發展史上的重要意義。最後詳述人類世概念的來龍去脈,並檢討科學和科技在近代的演化進程。


對於誤用科技縱容物質文明的氾濫,我們必須及時產生自覺,建立合理且良善的世界觀。人類需要認識對周遭環境的影響,節制物質欲望,提升精神文明,設法與自然永續並存,這也是未來教育的關鍵方向。

(摘自「誠品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