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科普(Popular Science)?

【關於「科普」】

  一般人所熟知的「科普」,其實是「科學普及」四個字的縮寫。從英文 popular science 這個名詞來看,它又可稱作流行科學行或大眾科學。它旨在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向一般大眾傳達科學的技術知識、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與傳播科學理念及精神等。

  對於科普而言最常見的媒介是利用各種傳播媒體為手段,以普通大眾為目標受眾,進行科學技術知識的通俗闡釋。相比於科學新聞集中於出版最新科學研究成果,讓科學作品的內容更為廣泛。

  科普作品多數由科學家或是非科學家的傳媒從業人士所編撰,透過不同媒介(如書本、紀錄片、雜誌文章和網頁)展示。利用這些方式,用以搭建專業科學論文與大眾文化之間的橋梁,用淺白的言辭去交代準確的科學資料和研究,令大眾更容易領會這類資訊。

【科學論文 VS. 科普文章】

  科學論文的作用是,讓科學家向其他同行宣告和游說他們的科研方法是有效的,以及觀察所得的成果或結論是準確的。大眾科學作品傾向於向科學界的外行人,或特定領域以外的科學家講解其所得資料和結論的意義,以及慶祝其成果。

  科學文獻的內容往往較為保守和具試驗性質,並強調其新的觀察成果與其他已有相關知識的一致性,較容易取得具相關資歷科學家的認可。相反地,科普作品常強調其獨特的或基本的內容,並有著科學文獻沒有的事實權威語調。比較原著科學報告、其衍生的科學新聞以及其他科普作品,會發現越後者會有一定程度的與事實不符或過度簡化。另外,科普文章也可以是由非科學家撰寫,但他們或許對於相關題目只有有限知識,這或會促使專家以外的普羅大眾對其大眾科學題材的誤解,而不能分清正統科學與偽科學的分野。

  根據林蓓伶(2010)〈媒體中大眾科學素養問卷之研發與初探〉的研究中,提到台灣新聞媒體調查的科學普及教育,最常出現的學科知識由高到低是生物、地球科學、物理、化學,且男性對科普知識興趣高於女性,高中生對科普知識的興趣高於大學生與國中生。

  以下,整理一些科學知識作品的常見特徵,包括:

附註:以上文章改寫自「維基百科─大眾科學條目」與「科普到底怎麼生出來的?來聊聊台灣科普書的製作吧!」之相關內容。

歷年推薦科普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