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迷因
什麼是「迷因」?
迷因(Meme)一詞,是由英格蘭的演化生物學家理查・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1976年出版的著作《自私的基因》中〈迷因:新的複製者〉一章所提出。他利用生物演化中遺傳的概念,說明文化信息被大量模仿再造的現象。將人類文化傳承的過程,類比成做生物學中的演化繁殖規則,其有共同先祖、隨著環境改變進化、優勝劣汰等等。也因此理查・道金斯便以融合了希臘字根mimēma(具「模仿」的含意)和英文中生物學中作為遺傳因子(gene)的概念,創造出了meme一字。
迷因的演化
理查・道金斯以生物演化的角度來解釋資訊被模仿再造的現象,所以meme的演化也跟基因的遺傳演化類似,有著「生殖」、「變異」、「選擇」三大階段。
一、生殖:
在meme的傳播中,「遺傳」指的是圖片、影片、句子等訊息,被大量轉載、分享或討論。而meme如果要完成「遺傳」,除了要讓人有想要轉載的衝動,還必須要有容易複製的特性。
二、變異:
如果傳得一直都是同樣的東西也太無趣了,幸好有些人從不放棄任何能動手腳的機會。這些人也因此造就了meme傳播中「變異」的部分,他們透過模仿、再製形成二次創作,讓原本的信息變得更加多元,卻又不失原本的精髓。變異的階段會出現大量好壞參差不齊的變種。在這個過程中,meme的出處常會被遺忘,甚至原本的意思也會改變,產生全新的意義。
三、選擇:
在meme最終成為meme之前,經歷的最後一個階段是「選擇」,在上一階段大量參差不齊的變種中,會有一些大家特別喜歡的作品,它被選中成為了一張新的被大量傳播的meme。
迷因是承載文化思想、符號或實踐的一個包含甚廣的單位,可以透過包括但不限於宗教、謠言、演講、手勢、新聞、知識、觀念、習慣、習俗甚至口號、諺語、用語、寫作、用字、網路爆紅事物等儀式或其他具有模仿主題的可模仿現象從一個頭腦傳遞到另一個頭腦,近似於學習。這個概念的支持者認為迷因是基因的文化類比物,因為迷因可以自我複製、變異並對選擇壓力做出反應。
原始的meme
首先翻開隨處可見的韋伯字典,可以看到meme的解釋有兩個。 第一個:「在某個文化中,從一個人傳播到另一個人的想法,行為,風格或用法。」它是指某樣東西被模仿、再造、傳遞。而所謂的「東西」,並不一定是實體的,也有可能是一個想法,或是一段旋律。
熟悉的meme
第二個解釋:「一個有趣的東西(如加上字幕的圖片或影片)或一個在網路上(特別是社交媒體上)被廣泛轉載的東西。」這個聽起來比較接近一般公認meme的意思。首先,meme必須「有趣」;再來,它必須在「網路或社交媒體」被「瘋狂轉載」,我們可以說meme就是在網路上的「爆紅事物」。當某件引人注意的東西被傳遞、改造(包含模仿、改圖、重製、剪接等等),且「超過某一個門檻之後」並被大量複製、蔚為流行,一個新的meme便橫空問世了。
迷因的特色
受歡迎或是傳播甚廣的meme大概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簡單
首先,meme的結構通常都很簡單,或在不斷重複製作的過程中逐漸變得簡單。例如,某一人物X原先為漫畫的一角,但現在常見的該一人物X已將漫畫中原有的對話框、其他角色刪除,僅留下人物X一隻、一張臉、一個表情。有時候,我們只需要一點點資訊,就能拼湊出它原本的意思。
二、易於辨識
接著,一個成功的meme必須有一個最核心的特質,如光明會(Illuminati)就是三角形、紅白藍的幾何圖形會讓人聊想到清朝官服。這些特質或圖形、符號能夠讓大家在第一眼就辨認出來,不論經歷什麼類型的再製,都能看出它是哪個meme,或是從哪一個meme改造來的。
三、易於表達
另外,Meme通常非常容易表達,因為簡單所以能在短時間內大量複製,再製的門檻顯得更低。最典型的莫過於Yee中的恐龍叫聲「Yee」,簡單一個音節,有許多發音相近的語詞可以替換,且在擴散上沒有太大的能力限制,只要使用話語便能像詛咒訊息一樣傳到千百里遠。
四、諷刺或幽默
最後,meme最重要也最不可忽視的一點,是它幽默和搞笑的元素。誇張的圖像、不合常理的發展,衝擊到讓人覺得「欸,怎麼會這樣」或是「不能只有我看到」,忍不住就想分享出去。「諷刺」也有類似幽默的效果,部分meme創作的目的是為了諷刺、影射時事,這樣的諷刺容易帶給人強烈的情緒反應,並有了主動重製再擴散出去的意願。
本文改寫自─
1.〈維基百科─迷因〉條目